新聞資訊

全國人大代表魏后凱:農業農村現代化需“一盤棋”考慮 產業現代化是關鍵也是保障

        繼中央一號文件后,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,對農業農村發展工作作出了進一步的部署。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認為,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,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,體現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。此外,他也針對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、宅基地改革等問題,給出了自己的建議。
 
     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:
     
    《21世紀》:今年的《政府工作報告》用較大的篇幅對農業農村發展進行了布局,其中你認為有哪些信號或關鍵點值得注意?
 
       魏后凱: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,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問題,體現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,今年8項重點工作任務中,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”就是任務之一。
       總體來說,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,即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,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以及推進農村改革和鄉村建設。可以說,每一個方面都有亮點。如提出了“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是種子和耕地”、“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”、“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質量”等,并再次重申糧食安全的防范,提高單產和品質,其中提高品質是新增表述。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專門對農業農村發展作出部署,在報告的其他部分也多處涉及農業農村發展的相關政策。
       如在第4項任務“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,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”方面,要求健全城鄉流通體系,并且強調擴大縣鄉消費,而不是提擴大農村消費。
       在第8項任務“切實增進民生福祉,不斷提高社會建設水平”中,也多處與農業農村發展有關。此前我國提出,到2035年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,未來重點補短板的領域就是推進城鄉各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。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推動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,加快補齊農村辦學條件短板,改善鄉村教師待遇,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,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,健全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等。總之,這些都體現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    
《21世紀》:目前農村工作的重心開始過渡和轉移至鄉村振興。中央提出的目標是,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,你預計未來近30年時間內,國家是否需要投入比扶貧更大的人力物力及財政,才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。是否可以借鑒扶貧模式,推出更具備實操的人才振興、產業振興等政策?
 
      魏后凱:鄉村振興的含義,它不是說經濟的某一個領域振興,它涉及鄉村的產業、文化、生態、人才、組織等方方面面的振興。到2050年我們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,這表明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。
      脫貧攻堅,是一場攻堅戰,鄉村振興則是持久戰,與脫貧攻堅相比,不僅時間跨度更長,涉及的范圍更廣,而且承載的任務更重、難度更大,所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一定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,而且現在的缺口很大,因為農村現有基礎薄弱,與城市差別較大,對資金的需求量很大,而農村自我積累能力有限。要解決這個問題,必須建立多元化的、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。
       這里面,可否借鑒扶貧的經驗?實際上,脫貧攻堅的有益經驗,目前部分已經有應用。但整體情況看,脫貧攻堅的重點是在幫扶,是盡快的解決脫貧的問題,而鄉村振興,是鄉村的全面振興,重在激發鄉村內生活力與動力,因此盡管在脫貧攻堅中有一些經驗可借鑒,但鄉村振興整體的方向和方式是不同的。
       未來我們首先注重的是推進鄉村產業振興,這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和起點,只有產業振興了,才會有大量新增就業崗位,才能給農民的就業提供堅實的保障,而不是說,鄉村振興是依靠農民到外地打工實現振興。既然鄉村產業振興要依靠農業立足農村,那么推進包括農業現代化在內的農村產業現代化就成為必要條件。其中,人才是最關鍵的因素,沒有人才,鄉村振興不可想象,這也要求未來我們要進一步出臺和落實鄉村振興的人才政策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      縣域是推動城鄉融合的最佳地理單元
     
      《21世紀》:對于農業現代化,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有詳細的闡述,應如何去理解農村現代化?
 
         魏后凱: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,我們就提出農業現代化,但我認為,現在提出的農業農村現代化,不是農業現代化的簡單延伸,也不是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的簡單相加。
        我們說,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、一并推進,并不是要把二者分割開來。比如過去我們盡管沒有直接提農村現代化,但我們制定的農業現代化規劃中,也涉及到農村現代化的內容。
       未來,推進農村現代化,重點是以產業現代化為主。但農村產業現代化不是與城市一樣,搞非農產業,農村產業現代化的關鍵是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供應,是農業農村相關的產業現代化。
       我認為,農業農村現代化,一定要樹立系統思維,一體設計、一并推進,二者相互交叉和融合。過去我們說,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五位一體的現代化,即產業、生態、生活、文化、治理等五個方面。
       產業的發展以外,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方面,也包括加強鄉村建設,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,要切實提高鄉村治理的水平,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    《21世紀》:加快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,是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內容。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,加快縣域內的城鄉融合發展,可帶來哪些方面的作用?
 
       魏后凱: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是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的核心內容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,以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了這一點。我認為,中國的面積很大,推進城鄉融合發展,需要找到一個最佳的地理單元,而縣域就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最佳地理單元。在縣域內,也包括部分區、縣級市,城鄉的經濟文化交流比較密切,城鄉的人口雙向流動也較為活躍。尤其是縣域中的縣城、中心鎮,是鏈接城鄉的紐帶和橋梁,因此把縣域作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切入點,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,也可推動全國的城鄉融合發展,畢竟我國絕大部分的國土空間都在縣域內。
       另一方面說,也可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,如廣東、浙江、江蘇等省域經濟發展好的地區,縣域經濟都是重要的推動器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   應多元化提高農民收入水平

       《21世紀》:目前工資和轉移性收入占比過高,是農村居民收入提升的瓶頸。調查顯示:2018年,全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僅相當于城鎮居民的8.5%,財產凈收入對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.9%。未來可如何去改善,以增加農村居民收入。
 
        魏后凱:跟城市居民相比,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占比相對較低。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,要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,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,探索宅基地所有權、資格權、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。這表明,我國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渠道有望拓寬。但這需要通過深化農村體制的改革,以建立一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來實現。
        通過宅基地的改革,可擴寬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來源。但其對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貢獻比重,我認為不應該估計過高。因為宅基地實行的是一戶一宅制度,盡管可流轉和交易,但主要是針對已在城鎮落戶的農民,但大量仍生活在農村的居民,不可能主要依靠宅基地流轉來提升財產性收入。
         從整體上說,增加農村居民收入,可從三個方面認識。第一是要穩定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。工資性收入的關鍵是提高依靠農業農村的工資性收入的比重。通過鄉村振興,工資性收入應該更多來源于農業農村,比如農業企業和非農產業的工資收入等。
        第二是大幅度的增加和提高家庭經營性收入的比重,依靠產業的發展,經營性收入的比重可以提高。
        第三是要大幅度增加財產性收入的來源。這應該是多元化,包括房屋出租,土地的流轉收益,也包括金融資產的增值和入股分紅等。

本文來自網絡,如有違規請聯系刪除,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
2020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,猫咪最新永久在线网站,一本到高清视频不卡DVD,人C交ZOOZOOXX特